精研岐黄法仲圣诚救苍生比大医

2015-02-01  256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88年的人生风雨,70余载的中医历程,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老院长、终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何任老先生对中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领悟,由此成就了他对中医药的卓越贡献。

家传校训  勤学苦读

何老出生于中医世家,家教谨严。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何老感到医道渊深,学海无涯,学校毕业,意味着自己独立进行艰深研究的开始。于是,在临证、教学之余,依然孜孜于中医学术的精研细究。四大经典,金元诸家,明清专著,何老无不披阅摘记。虽年岁增长,但并没有销蚀何老对学术勤奋刻苦的精神。即使到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依然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读书、每月都要撰写论文。

深研《金匮》  终成大家

优秀的家学传承,正规的院校教育,赋予了何老坚实的中医基础,而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让何老对中医经典及各家学术有了精邃的见解。何老以中医第一部临床内科杂病学专著、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金匮要略》为研究重点,开始了自己成为《金匮》大家的探索之旅。1958年,何老编撰出版了解放后我国第一部《金匮》读物《金匮要略通俗讲话》。接着,何老又整理出版了《金匮归纳表》,提纲挈领,精要独到。1982年,由何老编撰的《金匮要略新解》正式出版。此书以《金匮》历代注家为依托,结合何老自己30余年《金匮》研究、临床实践之经验,并纵横联系《内经》、《伤寒》等经典,不但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见解,同时也为《金匮》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1991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主编的《金匮要略校注》、《金匮要略语译》二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金匮要略校注》一书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并成为现代校注《金匮要略》的最权威版本。而之后收于《何任临床经验辑要》一书中的《金匮燃犀录》,通过摭拾历代名家探究《金匮要略》之卓见,并酌加按语,把《金匮要略》的研究推向了更高更深的层次。

博采众术  兼收各家

何老精研《金匮》,以《金匮》为学术核心,并尊奉各大经典、博合诸家学术。《内经》原文,何老是朗朗上口;温病学说,何老则运用自如。如对湿温之证,何老辨治则多运用江南温病学派之法则,轻清渗解。何老认为:“湿温乃湿热之邪所致的热病,故其辨证,亦以卫气营血与三焦为要点。一般同温病辨证,即疾病初起,邪在上焦和卫分,尚属轻浅;随着病症演变,则入中焦与气分,其病情渐见转重;若病邪进而深入下焦或营血分,此时病已深沉。”“初起内外合邪,湿遏卫气时,宜芳香宣透以化表里之湿。表证解除后,则宜宣化气分湿浊,并视症状兼佐清热。”

对于内科杂病,何老则历代各家,兼收博采。如对头痛之治,何老极为推崇《此事难知·诸经头痛》的辨治心得。何老说过:“头痛之治,余认为《此事难知·诸经头痛》之说虽嫌笼统,但颇可作临诊用方用药之参考。”而对喘证的治疗,何老则又综合诸家:实喘,用《伤寒论》之小青龙汤或《金匮要略》之苓桂术甘汤;虚喘,用《局方》之黑锡丹或《卫生宝鉴》之人参蛤蚧散;寒喘,用《医心方》之覆杯汤等。

对于妇科经带胎产诸证,何老则尤其推崇陈素庵、傅青主的辨治经验。何老认为:“而概论妇科各病者,始于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是书承袭前代医家学说,博采诸善,附以家传验方,为后世妇产科奠定了基础……其后颇为闻名之妇科佳著,当推《傅青主妇科》。其立论定方,均不落古人窠臼。用药纯和,无一峻品;辨证详明,易于了解。对后世妇科临床,影响深远。”

精于辨证  长于用药

作为临床大家,何老在临证辨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一)临证之时  全神贯注

何老认为疾病表现,隐奥细微;医生临证,审谛谭思。倘若医生临证时稍有不慎,疏漏万一,便会错失全局。故何老每次临证,不佩手机,也不允许旁人高谈阔论、接听电话;其诊病开方之时,甚至学生也不随便提问。

(二)诊病之时  四诊合参

何老认为,在诊病之时,因疾病各异,望、闻、问、切虽时有侧重,但四诊合参,仍为必然。古代医著、现代教材虽屡有舍证从脉、舍脉从证之谓,可说是四诊合参之后的一种选择,并非诊病之初就可持有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之心。而且,在更多时候,当证、脉不相一致之时,其表明的是病证复杂,或虚实夹杂,或寒热交错,或表里同病,此时更应四诊合参,综合考虑。

(三)辨证之时  首重八纲

何老辨证,首重八纲。认为现在教材、临床上似乎有这样的倾向,即辨证越分越细,以为辨证越细就越精确,其实不然。辨证过细,就可能一叶障目,顾此失彼,丢失整体观念这一中医之精髓。

(四)治病之时  兼顾邪正

何老认为,祛邪与扶正,两者方法虽然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扶正,可以补益正气,增强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的能力;袪邪,能够消除病邪对人体正气的侵袭与损耗,有利于正气的保存与恢复。特别是对于肿瘤等慢性重危疾病,何老对扶正袪邪兼而顾之更是强调有加。“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症治之”。

(五)用药之时  力求准确

何老认为,正确辨证之后,处方用药,又为临证之关键步骤,必须做到:以经方治病,须按原方配伍,力求准确;用时方或其他医家方,必须掌握其方特点,正确使用;熟习方药,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身为苍生  心系中医

习医乃为行医,行医乃为济世救民。“身为苍生,心系中医”,可谓何老一生行医的真实写照。对病人如此,对中医事业犹是如此。当代中医发展史上有两次著名的十老上书、八老上书,何老不但均列其中,而且在第一次还是发起人、领头者,这足以展示何老对中医的赤诚之心和坚定信念。1984年,焦灼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举步维艰,何老毅然联合成都中医学院李克光教授等10位当时全国著名的中医专家,呈书国务院,力陈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严重制度缺陷,恳切希望中央能建立独立的中医药管理系统,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0年,再次联合广州中医学院邓铁涛教授等8位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呈书中央,恳切呼吁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八老上书”得到了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倾心教育  全力传承

早在1947年,何老就在杭州创办了中国医学函授社,向全国招收中医函授学员,并亲自编写教材,亲自上课,亲身临床。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先后担任了杭州市中医协会主席、浙江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浙江中医学院院长等职。何老一面主持行政工作,引领浙江中医学术发展,一面投身中医教育一线,培养中医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各类人才。1990年,何老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招收两名中医高徒。对于自己的弟子,何老竭其所知,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尽心传授。如今弟子都已颇具声望,在中医教育、临床、科研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同行、病人的评价,即“嫡传弟子,名不虚传”。

如今何老已是接近90的高龄,依然才思敏捷,耳目聪明,笔耕不辍,坚持门诊。依然全心致力于中医教育、中医传承。直到现在,何老还带着高徒,带着博士后,还会精神抖擞地到各地做高端讲学。就在上月,国家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传承高级研修班”,何老还应邀亲往北京,为培训班作精彩报告,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称赞和全体学员的极度推崇。

德艺双馨  声实俱重

勤苦习医、精诚行医,何老由此取得了丰硕的行医之果,而社会也给予何老以崇高的职责和荣誉,真可谓“德艺双馨,声实俱重”。何老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之一。1999年,何老又获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传统医学荣誉博士”证书,获中国中医药学会“国医楷模”称誉。

一代大医,光彩照人。而让人至为敬佩的是,何老不仅是位中医深有造诣的专才,更是一位古今中外兼修的通才。他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书法、国画、诗词,样样擅长;《春江花月夜》、《红楼梦》,他沉醉其中。他对西方的文艺情有独钟:《简·爱》,《仲夏夜之梦》,他百读不厌;《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他几度肠回。正是这博大的国学西艺,让何老感悟了天地之广袤,汲取了东西方之智慧,从而成就了何老的儒医大质。

博通古今,兼修中外,精研岐黄,诚救苍生,一代大医风范,确为后学楷模。值此生日华诞,我们衷心祝愿何老健康长寿!(徐光星  吴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