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荆芥

2016-01-03  1358  来源:中国中药数据库 

别名
鹅脚草、红泽兰、天仙草、臭草、钩虫草、鸭脚草、香藜草、臭蒿 、杀虫芥、藜荆芥、臭藜霍、洋蚂蚁草、虎骨香、虱子草、狗咬(疒黄)、 火油草、痱子草、杀虫草、大本马齿 苋
汉语拼音
tu jing jie
英文名
药材基原
为藜科植物土荆芥的带果穗全草。
资源分布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等 地,北方各地常有栽培。
采收和储藏
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摊放在通风 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
药用部位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及根,切细。
剂型
药理作用
土荆芥油为一种杀肠虫药(主成分驱蛔素,其效较油强2倍),对蛔虫先兴奋,后麻痹,最后产生不可逆性强直;对钩虫也有效,但略差;对阿米巴痢疾亦有效,可用于慢性或带虫者;对绦虫之效颇差。
土荆芥油在肠内易被吸收,吸收后一部分经肺排出,使呼气中有特殊臭气。本药有剧烈刺激性。土荆芥油对鸟型结核杆菌在体内有很轻度的抑制作用;对真菌(如发癣菌)则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弱于麝香草酚而强于水杨酸)。土荆芥油中所含驱蛔素对蛔虫有先兴奋后麻痹的驱虫效果,对钩虫亦有驱除作用。
药物配伍
配红花:辛温散通;配桑枝:辛散温通;配苍术:燥湿健脾;配芜荑:杀虫
药性
辛;苦;性微温;大毒
归经
脾经
功效
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活血消肿
主治
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头虱;皮肤湿疹;疥癣;风湿痹痛;经闭;痛经;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鲜品15~24g,或入九、 散;或提取土荆芥油,成人常用量0.8~1.2ml,极量1.5ml,儿童每岁0.05ml。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用药禁忌
。急救可用泻剂、兴奋剂。虚弱、营养不良者应慎用或减量。小儿较成人敏感。有肾、心及肝脏疾病或消化道溃疡者禁用。《福建民间草药》:凡患神经衰弱、心脏病、肾病及孕妇等忌服。
不良反应及治疗
大剂量时引起恶心、呕吐,吸收后能麻痹肠肌而引起便秘,还能引起耳鸣、耳聋和视觉障碍。中毒剂量则产生昏迷、呼吸迟缓,偶发惊厥。
出处
《中华本草》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