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溯源:琥珀的传说

2016-01-05  1313  来源: 

琥珀,性味甘,平。具有镇惊安神,活血化瘀,利尿通淋。在中国古代,曾被称作“虎魄”、“兽魄”、“育沛”、“顿牟”、“江珠”、“遗玉”等。对于琥珀的形成,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呢。早期的文献多将琥珀写成“虎魄”,谓“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或认为琥珀是老虎流下的眼泪,或是老虎临死前的目光凝聚成的宝石,唐人段成式《酉阳杂言》中则说:“龙血入地为虎魄。”这些奇异的传说,蕴含著中国古人对琥珀这种神秘物质的揣测和追寻,暗示人们琥珀有趋吉避凶、镇宅安神的功能。

宋代黄休复《茅亭客话》中记载:太宗时,四川都江堰一带的居民常遭老虎的骚扰,大家请来了伏虎猎人李次口,这才除掉了祸患。一次黄休复在成都遇到李次口,与他至万里桥边酒店喝酒,李次口神秘地说:老虎看物习惯只用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发光。一旦被打死,其魂魄便顺眼睛渗入地中。猎者需记住虎死时头部的位置,待月黑的夜晚,向地下挖土四尺,虎的魂魄--琥珀就可到手。

还有一个名医陶弘景发现琥珀形成的故事。在南北朝时,陶弘景为了弄清琥珀的成因,反覆观察琢磨一只晶莹透明的琥珀球,那只琥珀球里面有一只蜜蜂,看上去栩栩如生,爬在树皮上似乎在寻找什么。看了一会儿,他放下手中的琥珀球,步出书房,向屋后的山城上走去。山上有大片松树林,他突然看到有一大滴松脂裹住一只蚂蚁,蚂蚁正在透明的松脂里挣扎。这一意外的发现,使陶弘景恍然大悟,马上联想到:“这松脂干了不就是琥珀么!”进一步认证了前人的“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而成”的论断。

其实琥珀为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凝结而成。它们多呈不规则的粒状、块状、钟乳状,有时内部包含著植物或昆虫的化石。血红色的称“血珀”,乌黑色的称“黑琥珀”,或称“煤珀”,入药者以色红、明亮、块整齐、质松脆、易碎者为佳。

编辑推荐: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