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

2016-01-03  1226  来源:中国中药数据库 

别名
板栗、 栗果、木巽)子、(木奄)子、栗果、大栗
汉语拼音
li zi
英文名
药材基原
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
资源分布
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以华北、西南和长江流域各地栽培最为集中,产量最大。
采收和储藏
总苞由青色转黄色,微裂时采收,放冷凉处散热,反搭棚遮荫,棚四周夹墙,地面铺河砂,堆栗高30cm,覆盖混砂,经常洒水保湿。10月下旬至11月入窖贮藏;或剥出种子,晒干。
药用部位
炮制方法
剂型
药理作用
药物配伍
药性
甘;微咸;性平
归经
脾;肾经
功效
益气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止血
主治
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脚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
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外用:捣敷。
用药禁忌
1. 孟诜:栗子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 2.《本草衍义》: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往往致小儿病。 3.《得配本草》:多食滞脾恋膈,风湿病者禁用。 4.《随息居饮食谱》:外感未去,痞满疳积,疟痢产后,小儿病人不饥、便秘者并忌之。
不良反应及治疗
出处
《中华本草》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