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一、附骨疽验例二则(骨结核)

2015-02-11  1493  来源:《疑难病治验》 

外科一、附骨疽验例二则(骨结核)

患者张××,女,30岁,山东省成武县九女乡高堂人,1980年2月14日初诊。

【主诉】长疮三年,腰以下四处疮口。

【病史】三年前初感胯部疼痛,不红不肿,后逐渐增剧,而略高起,局部色变紫黑。去×医院求治,开刀流出清稀浆掖后,每天换敷料,一月多时间,疮无起色,腰部又起一处,接着骶骨部又起一处,与腰部相通,均流稀浆液。身体逐渐消瘦,下午潮热,五心烦热,食欲日减。

【治疗经过】曾到过县、专医院和其他医院及不少诊所治疗,都认为是骨结核,多用青、链霉素和雷米封等以及中药若干服,不但无效,而且继续扩大。

【现在症状及治疗】面色憔悴,两颧发红,久病体质,虚羸瘦削如柴,元气已衰,身体缩小。臀、胯、腰、骶四处疮口,局部紫黑凹陷不肿,经常流出浆液状稀脓。用探钍深入脓腔,每处均有柿饼大小空腔,腰疮与骶疮连贯相通。食欲欠佳,脉沉细而微,舌质绛而无苔。诊断为附骨疽,属气血双亏之型,给十全大补汤。

黄芪24克、当归12克、熟地12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党参12克、云苓10克、白术1Q克、炙草10克、桂枝10克、水煎二次服,共二十剂。

间服抗结核散,蜈蚣30克、全蝎30克、地鳖虫40克、共为细面。每日五个鸡子,开小口,各装入药粉0.3克、饭锅上蒸熟食之,1-2次食完,常服。

红升丹药捻,纳入疮口内,外用膏盖,日换一次。自此逐渐好转,食欲增,身渐健,脓渐稠,肌肉生,脓腔逐渐缩小,半年而愈。

1979年从巴盟五原县来求诊的一位骨结核(开放型)愈者朱小女,12岁,因曾经被炭块撞伤脚面而感染。赴五原县×医院住院治疗两月多不愈,反而日渐增重,破口,流水,诊渐为骨结核,遂动员出院,嘱其一年后截肢,因此来呼,求余检查。面黄体瘦,脚面疮口两三处凹陷紫黑,流出稀浆样脓液,探其内里,似有朽骨。诊断为附骨疽,给以上方治,治疗两月后,果脱出跪骨一节,后渐愈。

【分析】附骨疽是中医外科病名,现代医学称之为骨绔核,多以截肢为上策,否则即所谓不渝之证。此汪毒附于骨,不易外发,而易内攻。陈实功说:“疽者,沮也。属阴,属五脏,毒攻于内,其发缓,而所患沉深。因病原禀于阴分中,阴血重浊而沉,沉故不易肿,不易脓,不易腐,不易敛,伤筋蚀骨而难治。”虽曰难治,不等于不治。余精心研究,如果年壮气血胜者则顺,年老体虚气血弱者则险。但只要辨证准确无误,亦可转危为安。必须知道,治疮要固护脾胃。前人说,“外科即同内伤,”,同,样重视脾胃,因为胃主纳,脾主运,只有运行不息,才能生化无穷。得土者昌,失土者亡,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化,其人多壮,气血亦盛。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脾胃为第一要。前例借此扶正以抗邪,邪去正复,后例借此扶正脱朽骨,骨去疮愈。十全大补汤能双补气血,使元气充足,气旺血盛。更重要的是抗结核散:蜈蚣,全蝎二味,除有祛风镇痉作用外,还有强烈的抗结核杆菌作用。二味有毒,正是以毒攻毒。《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九,是有一定道理的。地鳖通络续伤、软坚散结,共奏奇效。外配以红升丹化腐生新,使毒随脓解。朽骨是由疮溃久不收口,气血不能运行,骨失营养,又加毒气结聚而枯朽。元气充足,朽骨自然脱尽,生肌敛口而获愈。1981年8月随,访前一例,体胖身健,疮口平复如常。后一例信访,痊愈康复。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