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这样学习中医(6)

2015-01-25  2804  来源:华夏中医论坛 

6。个人的临床积累前面已经说到临床积累的两个来源:书本、老师。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为引人注目而夸张效果的问题。古书记载也好,听课或临床经验介绍的文章也好,有时可能会存在这个问题。应当正确对待,我举两个很典型的例子:翻阅古方书曾经看到一条可以形容为振聋发聩的经验方,某方乌发,验证之法:找一只白鸡,如有些少黑毛也要拔掉,以该方喂之,第二天就是一只黑鸡!又一则“秃鸡散”增强性欲,谓某人用后,其妻不胜其烦,偷弃于庭,被公鸡啄食,其后果是众母鸡顶上之毛全秃!像这样的文字如同当今的某些广告一样没人相信,但其方组成又颇合医药之理,并有特点。我们可以拋弃“黑鸡”、“秃鸡”之论,而笑纳其方其药,不必计较著者用心良苦的夸张。

书本、老师是临床积累的主要来源,最重要,但不是局限于此为止了。草泽医生的独门药、境内外的民族医学用药所长,有条件接触的话,都应当兼收并蓄,当然难度更大。对待所得只不过是关注特殊的药用而已,不必过多纠缠其理。因为动物、植物、矿物是相同的(当然要注意产地),作为药用完全可以吸收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中来。

现在中医的发展不可谓不艰难,我感觉却还存在不合时宜的自大情结,也就是说对中医以外的民族医学尚嫌重视不够。我们中医的先贤并不是如此,例如我们熟知的“金针拨内障术”至近现代已臻完善,但它的雏形来源于隋唐时期翻译过来的印度医学,当时随佛经传人的《龙树菩萨眼论》(龙树菩萨即庙宇中供奉的眼光菩萨)代表着眼科最高水平;《世医得效方》骨科水平很高,有些治法为世界首创,是元代危亦林吸收了蒙古医学的骨科精华;《串雅》记载了走方郎中(游医)的理论与经验方药,为后世中医所用,是清代赵学敏不耻下问请教游医编纂而成。其实在古代方书、医话中或明或暗有不少的记载。古代中医的生命力强,与不断吸取来自各方面的营养也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在临床积累中视野要放得宽一点是必要的。

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到的方药很多,关键是个人的消化,消化就是有取有舍,去伪存真,不论任何来源的一方、一药均应该经过自己的临床验证,不可人云亦云又传授给下一代。确实有效的东西,理论讲不通可以存疑待考,但临床可以应用,纳入自己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