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暴脱寒热似疟

2015-02-11  1640  来源:《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中气暴脱寒热似疟

许××,男,二十岁。1951年1月初发病,每日午后恶寒发热,继即大汗如洗。汗后热退,至次日午后又复发作。病程持续已达二十余日之久,曾用西药奎宁等类作抗疟治疗,见效不大,改请某中医用小柴胡汤仍然无效,而症象如故,体力渐难支持,由其父扶持来就诊。细审此症,面色青暗,两眼无神而呆视,语音低微,少气懒言,脉来沉细,重按无根,舌苔滑润质淡。其父代诉云:“发病时,恶寒则冷如冰雪,发热则如抱炉火。”据其脉症,每日午后寒热,状似疟疾,但热后汗出淋漓如洗,显系中阳不能内守,元气外越,此乃辨证之关键所在。再由患者面色、眼神、舌色等综合观察,已现一派体功不足之虚象,用药不可再事发散。急应扶其中阳,收纳元气,不使外越,或可取效。法当先用理中汤加味。处方:潞党参15克 白术15克 干姜15克 炙甘草6克砂仁6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理中汤,本为中焦虚寒而立。党参补气养液而益脾,白术健脾燥湿,干姜温中散寒,炙草甘温,配参、术则补中益气,配干姜则辛甘化阳,阳气化行,何患寒邪不散!四味组合,功能扶中阳、固元气、健脾胃、除虚寒。加砂仁纳气归肾,茯苓燥湿健脾,法夏温健脾胃、降逆止呕。如此加减,使脾胃阳气得复,诸证自可随之而解。

次日复诊:自诉服前方后,寒热大减,汗液渐收。脉搏、呼吸、眼神均见好转之象。法当继续扶正祛邪,踵原方加附子温肾扶阳,以固命门。处方:附片60克 潞党参15克 白术15克 干姜30克 炙甘草6克砂仁6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此方之用,本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的原理,加附子温扶先天之阳。先天阳旺,则中焦之阳得复而寒邪自除,脾肾阳旺则阴邪消散。清代医家郑钦安说:“阳旺始能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乃不外亡。”三日复诊:寒热全退,汗出全止,脉象已由沉细无根转为和缓,病势大有好转。乃着重培土建中,中气健运,可望巩固。处以黄芪建中汤加味调治:北口芪15克 炒杭芍18克 桂枝9克 烧饴糖30克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6克 烧生姜3片大枣3个 淮山药15克 北五昧10克嘱服三剂后,病渐痊愈。

[按]:本证寒热似疟,易与小柴胡汤证混淆。然小柴胡汤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呕而不食,苔多薄白,脉景多弦。泰例患者,寒热大汗,冷如冰雪,热如抱火,且神气大衰,脉又沉细无根,与少阳证之寒热迥然有别,而前医曾用治少阳症之小柴胡汤,柴胡一升再升,致气机外越;黄苓一清再清,致中阳不宁,故大汗如洗而热不退。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医者,要善于从别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因为前医之用药,对接诊者颇有帮助,临证之际,须细心审查,不可疏忽。此例由综合四诊所得及以前服药情况,认定系“中气暴脱,元气不收”,虽见寒热如疟,始终未用清降退热之剂,本“甘温除热”法,用甘温益气之理中汤加减,竟收热退之效。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