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二、疹毒内陷

2015-02-11  1491  来源:《疑难病治验》 

幼科二、疹毒内陷

患者孙×,女,13岁,山东省成武县堤里孙庄人,1946年春初诊。

【主诉】麻疹出而即没一日。

【病史】前日下午稍有发热,出疹遍身,避风休息,徒睡尚好,次晨疹子全无。家长惊慌失措,延医诊后,皆认为“麻疹一出即没,属不治之证”。但为挽救起见,考虑疹须透发,使之复出为宜。

【治疗经过】初用升麻葛根汤加剂防羌独之类两剂,不但疹未复出,反而出现高烧神昏谵语等症状。又依方加牛黄、朱砂、银花、连翘之类两剂,服后不但上述症状不减,反而日益增剧,继则出现目瞀耳聋,周身发僵,口鼻出血,为时四天,即达险恶。前医认为毒气内归,表之不出,实属内陷,不可救药。

【现在症状及治疗】高烧昏迷,身挺僵硬,口鼻血迹满布,目不视物,耳不闻声,奄奄一息,犹如僵尸,脉数,因牙关紧闭不开,未见舌苔。此为热毒内郁,毒火炽盛,火性炎上所致。当急下火毒,投以清金一贯饮加犀角、羚羊角,大黄、石膏(重用)两剂。

黄芩12克、牛蒡子9克、桔梗6克、前胡9克、芥穗3克、木通6克、青皮6克、赤芍6克、甘草3克、犀角挫末6克、先煎,羚羊角挫末3克、先煎,大黄18克、石膏30克、水煎服,日两剂。一剂平,两剂泻下血块与污浊,约两碗许,随神清、目明、耳聪身和,口鼻血止。次日依方减量,又两剂而愈。

【分析】麻疹是小儿的常见病(痧、痘、惊、疳)之一,每年冬末春初,几乎都有散在性发生,若不注意隔离,就有流行的危险。倘若发生,应注意护理,避免风寒,多饮开水,使身体微热而汗出滋润。疹发二三日出齐,先于头面,次及周身,不稠不密,细而匀、疏而散,红活滋润,身热不亢而和缓,咳嗽不甚而轻微,面目红活而手稍冷,神情爽快而无病态,寝食如故,二便正常。疹出齐后,则缓缓次第而收,毫无内证。但是出乎预料的险逆之证,在所难免。由于病因不同,体质不一,又加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也会使顺证变为险逆。当然也有一出即为险恶之证者,此即典型之例。前驱症状并不明显,突然发生,也没有遭受风寒侵袭,一夜即没。按疹科经验,“一出即没为不治之证”,此属定理,人所共知。延医诊治,出其方义亦符合常规,意疹出即没,必使之再出。此证是带火而收,火毒内陷,以清凉透发为宜,用辛温燥性之药是不相宜的。服药后不但疹来透出,反而风乘火势,火借风威,恶证肆出,而有高烧如燔炭,目瞀不得见,耳聋不能听,神昏谵语,鼻口出血,身僵如尸。奄奄一息危在顷刻之险侯。此证之挽回,需大剂泻热急下,羚犀解毒退热胜于草木,大黄猛烈荡涤,石膏清热彻源。胃属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胃热清则十二经脉皆得荫庇,而诸症皆轻。治则与方义均同痘疮,不再重复。惟疹属太阴肺,此方以黄芩为主药。因黄芩色黄味苦,善于泻火解毒,尤长于清泄肺热。前胡清风热之痰,亦能下气。桔梗顺肺气而清喉,为药中舟楫。甘草解毒化毒。其余药味见痘疮归宗汤内。一般麻疹稍有不顺,可用清金一贯饮。如有兼证,可随证加减,见《痘疹正宗》中,此属正痈正方。若有险逆恶候,大黄、石膏,是必不可缺少之良药。大黄虽是泻药,用之得当,确有起死回生之妙。黄芪虽补,用之不当,其害亦胜过砒霜。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