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何而来?至少有两条来路 你看清了吗?

2016-01-05  1532  来源: 

中医发展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我们真的就能明白中医的来路吗?中医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若没有慧眼,还真难以看清其来路。颜德馨老为我们拨开了两条来路的迷雾,我们不妨顺藤摸瓜,去探寻中医的真谛。我们常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其中就包含着五千年中医史。诞生于远古时期的中医,其实具体时间也无从可考。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至少有两条源流帮助我们看清她的来路:

第一条:中医源于生活实践

在中医学中,最有影响的医药神话是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中国医学史》作者陈邦贤说:中国医药之起源,历来有尊伏羲、神农、黄帝为医神者。有尊伏羲“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间接说明了针药的渊源;有尊“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关于中药,特别是植物药的最早发现和使用,在古代无不归功于神农;有尊“黄帝使岐伯、尝味草目、典主医药”者,中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即是借黄帝与岐伯之口,来传达中医学流传千古的理论体系。此外,燧人钻木取火,使人们脱离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保护肠胃;有巢氏构木为巢,使人们避开了禽兽虫蛇的侵扰与外伤;灸法起源于我国北方高寒地带,“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是适应北方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习惯和发病特点而产生的;汤剂之创始者伊尹,为商汤之相,“以滋味说汤”,《吕氏春秋》记述伊尹答商汤有关烹调问时曾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桂既是调味品,又是常用药,故有“医食同源”之论。

此外,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内经》时代,中国已经有较细致的记录人体内脏器官的形态、大小、容量等人体解剖记载,还有对人体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认识的记载,这些理论既有专篇论述,也穿插于其他说理性的篇章。

总之,天地生人,人生病,其中一些俊杰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经验积累,逐渐积累了一些药物与治法的知识,并将他们见到的疾病表现、治疗经过及获效的道理用简单的语言传达给后人,中医由此而诞生,从商墓出土之药丸,可知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医学已相当进步。

第二条:古代哲学思想成为中医理论发展的基础

古代巫医易同源,中国传统医学,一方面诞生于早期人类的探索,同时也与远古时期人类之神灵崇拜、宗教起源糅合在一起,从而使中医具有极其鲜明的人文医学特征。

医学的起源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典型体现在“卜医”“巫医”的关系上。

《周礼·大聚》:“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远古先民在原始宗教的历史条件下一切祈求“神灵”保护,消灾灭疾的占卜由此产生,中医学从而同占卜“同源”,人称为“卜医”,这些“巫”者除用祈祷、占卜等办法外,也有使用药物,以及运用原始的医工具,像箴石、骨针、骨锥、牙刀等进行某些医疗活动。这些人总是给原始的医疗活动披上迷信、神秘的外衣、所以,在很早的古代,医和巫密不可分,医必巫,巫必医,致两者往往连称“医巫”。

再后来,医学转向临床与学术,巫则基本上转向神秘主义。春秋战国时期医学从巫术中分离,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由于解剖学受封建思想影响,不能深入发展,故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成为中医理论的灵魂。中医引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为了临床经验的升华和理论的规范,这也正是中医有别于其他传统医学的根本所在,是中医得以历代传承,以及在宏观、整体、辩证层面认识人体及疾病的基础,当然哲学的规范和升华也离不开经验的总结和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学还渗入天文、地理、社会、心理等学科。中医药根植于中国文化,离开了中国文化,中医药很难得以发展。为此,中医的辨证论治等思想精髓必须要坚守;中医中药联动发展的路径不能更易;中国文化的要素要据理力争尽量保留。

【本文转自《百年守望——颜德馨:一个人的中医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刘珍著)一书。出版社授权,由金兰中医学社(微信号jinlanzhongyi)推荐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扁鹊使虢国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