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君者讳”而改名的中药

2016-01-05  1307  来源: 

在我国古代,对帝王不能直称其名,此即所谓避讳。清顾炎武说:“讳名之礼,始自周人。”其后,成于秦汉,盛于唐宋,至明清达于极致。凡书简、文牍、卷宗、奏章等一切文字,遇帝王名讳,必须改用他字,或空字,或缺笔,或以墨圈避之。汉代因避武帝刘彻讳,改“彻”为“通”。宋代因避始祖玄朗讳,清代因避康熙玄烨讳,“玄”字均被改作“元”字。于是,“玄色”成了“元色”,“玄妙”成了“元妙”,“唐玄宗”成了“唐元宗”,等等。甚至连“弦”、“炫”、“眩”等字,也须在书写时缺末点,以示避讳。那么哪些中药因避讳而改名了呢?

元参

常山原为“恒山”

中药常山,本明恒山,李时珍谓,“因本植物始产于恒山,故得此名”,在《神农本草经》中,原称“恒山”,后因西汉汉文帝刘恒讳“恒”,故地名、药名都改成“常山”。改朝换代后,在医药典籍中,“常山”曾恢复。恒山”的原名;便到了宋代,因避宋真宗赵恒的名讳,而改为缺笔的“恒”,如“恒山汤”的“恒”宇就缺去了最后一笔。

“玄”药改名避祖讳

方药中的“玄”宇避讳的例子不少,历时也较长。乃因北宋皇帝之始祖为赵玄朗、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宋真宗下令要避赵氏始祖之讳,故均讳“玄”。

因此,中药的“玄胡索’改为”元胡索”,“玄参”改为“元参”,“玄明粉”改为“元明粉”。常用方剂“真武汤”亦与讳“玄”有关。为避祖讳,宋真宗把四方诸神中的北方玄武神,改为“真武神”,故以四方诸神命名的方剂成为青龙汤(东)、白虎汤(西)、朱雀丸(南)与真武汤(北)了。

清李中梓著《本草通玄》,后为避康熙玄烨讳,改书名作《本草通元》;书中所载“玄参”,也随之易名为“元参”。在这一时期,为同一原因改名的中药还有“元明粉”(原名“玄明粉”)。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