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黄疸:[评按]

2015-10-24  1433  来源: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三十四)黄疸:[评按]

【评按】黄疸系指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的证候。胎匮要略》分为五疸。自元代罗天益之后,根据黄疸的性质,分为阳黄与阴黄两类。前者多因湿热蕴蒸,熏染发黄;后者多因寒湿阻遏,脾阳不振所致。近些年来由于防治病毒性肝炎,对于黄疸的辨证论治更有所发挥。

例一湿热炽盛,肝胆郁 结,腑气不通,营阴耗灼,心神受扰,证属急黄,病情危笃。治以清热通腑,凉血解毒。方用茵陈蒿汤加味,药后腑通神清,黄疸渐退。继以疏肝利胆、益气生津收功。

例二病势稍缓而黄疸较重,曾用中西药,并用过激素治疗。已见脾虚肝郁,肝阴亏损之证,使用健脾舒肝,养阴活血为法,继用通络活血,化湿清热而取效。

例三诊为粘液性(不全)阻塞性黄疸,属于阳黄范畴,始用利胆清热化湿之剂,方证尚称符合,服12剂后黄疸仍未消。关氏仍遵其常法,并重视疏肝利水,加用理气化痰、凉血活血、清热燥湿解毒之剂,迅速治愈,充分体现了他的治黄学术见解,亦即 除常规治黄外,重视活血、化痰、解毒的独特看法,这是对于治黄理论方面的发挥。

例四为阴黄,证属阳虚水寒,寒湿内滞,肝气郁结不舒,阳虚则水邪泛滥,治以四逆、茵陈五苓散加减,

例五身目俱呈暗黄色。仲景曰“身目为黄,寒湿在里,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此与瘀热在里发黄,可用清下之剂者有别,故治以温化沉寒,淡渗湿邪之法,证方殊为合拍。然而从实际临床中经常会看到,始为阳黄,由于湿毒热邪耗伤正气,病久缠绵,气阴两伤,亦可由阳黄转为阴黄,如例六,目黄面晦无泽,经询问其病史,始于阳黄,而后转为阴黄。实乃病久正虚,由阳入阴 之机。故当温振脾阳为主,兼以祛湿散寒,活血退黄,这一观点也是关氏对于阴黄的个人见解之一。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