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2015-12-22  1318  来源:中国中药数据库 

别名
野丈人、胡王使者、白头公
汉语拼音
bai tou weng
英文名
Chinese Pulsatilla Root, Root of Chinese Pulsatilla
药材基原
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细叶白头翁、蒙古白头翁、 兴安白头翁、朝鲜白头翁和钟萼白头翁的根。
资源分布
1.分布 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 2.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宁夏。 3.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甘肃、 青海和新疆。 4.分布于黑龙江、吉林、 辽宁和内蒙古。 5.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 6.分布于新疆。
采收和储藏
种植第3、4年的3-4月或9~10月采根,一 般以早春3-5月采挖的品质较好。采挖出的根,剪去地上部 分,保留根头部白色茸毛,洗去泥土,晒干。
药用部位
炮制方法
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后切片晒干。
剂型
药理作用
1.抗阿米巴原虫:白头翁煎剂及其皂甙在体外和体内都能抑制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生长,但都需大剂量。在体外试验中,煎剂在1:40时,能完全抑制阿米巴虫的生长;1:60时培养液中已出现有圆缩的囊前型,皂甙则在1:200能完全抑制原虫生长,1:500时即出现园缩的囊前型,1:1000时出现滋养体感染大白鼠的治疗作用。煎剂及皂甙都能效的抑制鼠肠内阿米巴原虫的生长,低有效量均为1.0g(生药)/kg(相当于盐酸依米丁的1/250-1/750),剂量降为0.3g/kg时作用即不明显。市场上常误作白头翁的委陵菜,对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在体外或动物的体内试验中也有一定作用,但必需很大剂量(3倍于白头翁)。至于其他误作白头翁的翻白草(蔷薇科)、白鼓钉(石竹科)、漏芦及秋鼠曲草(菊科),在体内、体外均无抗阿米巴作用。
2.抗阴道滴虫:白头翁在体外抗阴道滴虫的试验中,60%的浸膏或水液于5%浓度时5分钟即可杀灭天滴虫,流浸膏对阴道粘膜刺激很大,但以丙酮、乙醚相继提取所得部分刺激性小,对滴虫仍然有效另有报道白头翁粉杀滴虫的MIC为2mg/ml。
3.抗菌作用:白头翁新鲜茎叶榨取的汁液在体处(平皿挖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在除去鞣质后即失去作用(而打破碗花花--秋牡丹则仍有此作用);对痢疾杆菌的作用较差,但亦有报告,煎剂对痢疾杆菌之作用依菌肿浓度不同而异,对志贺氏菌作用较强,对舒氏、弗氏及宋氏杆菌的作用依次减弱或不抑菌。白头翁汤(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各成分间在对痢疾杆菌的体外试验中,既无协同也无拮抗作用。白头翁酒精浸液在试管中对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某些抑制作用,对体外结核杆菌的生长无抑制作用,对小鼠流感病毒感染有轻度抑制作用。有人研究过白头翁(Anemonecernua)在试管中对致病性及非致病性真菌的作用,结果显示对少数真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白头翁的抗菌有效成分为白头翁素,白头翁素对白喉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等的MIC在8×10(-5)-2×10(-6)之间、白头翁素的抗菌活性还与链霉素有协同作用。
4.抗病毒作用:白头翁水浸液能延长患流感病毒PR8小白鼠的存活日期,对其肺部损伤亦有轻度减轻。
5.其它作用:据报道白头翁乙醇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及抗痉挛作用。除去根部的白头翁全草有一种强心成分喔奇哪灵(okinalin),其作用略似洋地黄。国外产之白头翁Pulsatill anigricans有镇静作用,并能降压,使心率变慢,心收缩增强,增进胃肠运动。白头翁尚能抑制植物种子发芽。其所含白头翁皂甙A3有一定抑癌作用,于100μg/ml时对P-388的抑制率为53.7%。
药物配伍
配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配苦参:清热燥湿;配秦皮:燥湿止痢;配阿胶:清热解毒。
药性
味苦;性寒
归经
归胃;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
主治
赤白痢疾;鼻衄;崩漏;血痔;寒热温疟;带下;阴痒;湿疹;瘰疬;痈疮;眼目赤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用药禁忌
1.虚寒泻痢忌服。 2.《药性论》:豚实力使。 3.《日华子本草》:得酒良。 4.《本草经疏》:滞下胃虚不思食,及下利完谷不化,泄泻由于虚寒寒湿,而不由于湿毒者忌之。 5.《本草从新》:血分无热者忌。
不良反应及治疗
出处
《中华本草》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