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荠乞的功效与作用和药用价值介绍

2016-01-03  1293  来源: 

石荠乞

(《本草拾遗》)

【异名】鬼香油(《纲目拾遗》),小鱼仙草(《植物名实图考》),香茹草,野荆芥、痱子草(《分类草药性》),土荆芥、野香茹(《福建民间草药》),热痱草(《浙江中医杂志》9(6):47,1966),香草、野芥菜、白鹤草、天香油、五香草、土茵陈(《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紫花草(苏医《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粗糙荠乞的全草。

【植物形态】粗糙荠乞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60厘米,多分枝。茎方形,被有向下的柔毛。叶对生;叶片长椭圆形,略呈紫色,有细毛,长1.1~4厘米,宽O.8~2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叶缘有浅锯齿,两面均有金黄色腺点;叶柄长3~20毫米。花轮集成间断的总状花序,顶生;苞片卵状披针形至卵形,较花柄长。先端渐尖,基部无柄,背面和边缘上均有长柔毛;花萼钟形,有脉10条,长1.9~2.5毫米,外面有长柔毛和金黄色腺点,2唇,上唇有3齿,,中间的齿小而短,两侧的齿较长,下唇有2齿;花冠淡紫色,长4.5毫米,外面被有微柔毛,冠筒基部收缩,收缩处上部有毛环,向喉部惭渐扩张,上唇较短,顶端有凹,下唇两侧的裂片近于半圆形,中裂片大而外折,倒心脏形,内面有长柔毛,顶端有圆齿;雄蕊4,2退化;花柱2裂,伸出筒外。小坚果近于圆形,黄褐色,具有网状凸起的皱纹。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坡树丛下及沟旁。分布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

【采集】7~8月采取全草,晒干。

【化学成分】含生物碱、皂甙、鞣质5%和挥发油0.57~3.5%。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l-侧柏酮75%、d-香桧烯11%、d-柠檬烯8%、α-石竹烯、水芹烯等。

【性味】辛苦,凉。

《本草拾遗》:\"辛,温,无毒。\"

【功用主治】清暑热,祛风湿,消肿,解毒。治暑热痧症,衄血,血痢,感冒咳嗽,慢性气管炎,痈疽疮肿,风疹,热痱。

①《本草拾遗》:\"主风血冷气,疮疥,痔漏下血,并煮汁服。\"

②汪连仕《采药书》:\"润肌肤,滋颜色,败疮毒,止蛇咬、蜂螫、往毛伤,取叶擦之。\"

③《李氏草秘》:\"治诸疖肿毒。\"

④《分类草药性》:\"治痧症,霍乱;解毒,去暑热。\"

⑤《福建民间草药》:\"除湿祛风。疗湿疹,止瘙痒。\"

⑥《广西中药志》:\"祛风,散瘀,破结,消毒。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衄血,肠风,崩中,血痢,痈肿,跌打。\"

⑦《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暑解表,消肿,解毒。治感冒,中暑,痱子,无名肿毒,蜈蚣咬伤。\"

⑧《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止血治创伤出血,感冒咳嗽。\"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宜忌】《广西中药志》:\"表虚者忌用。\"

【选方】①治受暑发高烧:石荠乞、苦蒿、水灯心。煎水加白糖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感冒,中暑:石荠乞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风疹,感冒:石荠乞全草三至五钱,白菊花三至五朵。酌冲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冬瓜痈,附骨疽:鬼香油加甘草一钱,入酱板盐花,捣罨有效。(汪连仕《采药书》)

⑤治痈疽(在未成脓阶段):石荠乞叶,加红糖半两。共捣烂,遍贴患处,日换一至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湿疹瘙痒、脚癣:石荠乞全草一握。煎汤浴洗。(《福建民间草药》)

⑦治痱子:鲜石荠乞二斤,煎汤外洗。(《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热痱:石荠乞鲜叶搓揉,搽擦。(《浙江中医杂志》9(6):47,1966)

⑨治疟疾:紫花草捻烂塞鼻孔,并煎汤于疟发前洗脸。(《江苏药材志》)

⑩治蜈蚣咬伤:石荠乞鲜叶擦患处。或烧存性研末加麻油调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石荠乞与虎杖、鸭跖草、锐蓄、?草组成4个不同的复方:㈠石荠乞鲜全草3两(干草1两),虎杖鲜品1.5两(干品5钱);㈡石荠乞及虎杖同前,加鸭跖草鲜品1.5两(干品5钱);㈢石荠乞及虎杖同前,加锐蓄鲜品1.5两(干品5钱);㈣石荠乞鲜草3两加?草鲜品1.5两(干品5钱)。按以上4个复方分别制成冲剂,每日1剂,2次分服,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939例,其中单纯型574例,喘息型365例。经两个疗程的观察,临床痊愈占3.8%,显效18%,好转57.4%,无效20%,总有效率为79.2%。其中以㈠㈡两方的疗效最高,显效率均在25%以上。服药期间部分患者感到口干、头昏、胃部不适及腹胀等,几天后能自行消失。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