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痰饮:[评按]

2015-10-24  1386  来源: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六)痰饮:[评按]

【评按】痰饮是体内水液代谢病理性产物,又是水液内停不得输化的病证,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者是其中类型之一。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又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散在于胃肠者为痰饮;饮流胁下者为悬饮;淫溢四肢肌肉者为溢饮;支撑胸肺者为支饮。《医宗金鉴·卷二十一》认为:溢饮者,“即今之风水、水肿病也”;关于支饮,陈修园将之与“隔上伏饮”的哮喘视为同一类病证。所以有当参见哮喘、水气病。而痰病的范围更为广泛,故应参见有关病证的论述。

例一证属暴寒外束,痰饮内聚。治以疏解外邪,温化痰饮之法。 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续以理脾肃肺、温化痰饮而善其后,证治得当。

例二为风寒痰饮内外搏结,小青龙汤当为主方。若善于加减,其效倍捷。此案以小青龙汤合瓜萎、薤白、细辛、滑石,加强涤痰蠲饮之功,效如桴应。

例三证属脾肾阳虚,痰饮上泛。《明医杂著》称“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脾阳既虚,肾阳亦衰,肾气失纳,肾虚水泛,立方不用金匿肾气之类,恐其腻补碍邪,仍以青龙化裁。方中二陈理脾化湿,炮姜温中,五味敛肺,细辛温肾行水,沉香、二石镇逆纳气,其效不凡。

例四诊为慢性肺心病。症见咳嗽气短,浮肿、 痞满尿少、痰白、唇紫。病属心肾阳虚,水饮内停,痰湿阻遏,肺气壅塞,用越婢合真武汤加减,重在温阳利湿,宣肺行水,故药后尿量大增,浮肿明显消退,续以宽胸理气清肺之法,重在降气化痰。前人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饮易行而痰难化,此案洽疗步骤,掌握先易后难,是切合本病病理特点的。

例五、六为悬饮。饮在胁,咳吐引痛,心下痞硬,发热汗出,苔白,脉沉或弦为其主证。

例五西医诊为渗出性胸膜炎,证系饮邪积于胸胁之间,舍十枣汤而以疏风宣肺攻逐水饮为法,方中加用控涎丹(十枣汤去完花、大枣,加白芥子,并改为丸剂)。舍其方而师其法 ,效其方而缓其势,然而祛痰逐饮之功犹佳。

例六原案以渗出性胸膜炎命题,属于中医悬饮范围。此案的特点是病势已退而余邪未尽,何氏治以养阴、益肺、清解,邪正兼顾,可供临证借鉴。西医所谓心力衰竭与中医痰饮病、水气病的某些证型相似。赵氏单纯使用中药控制心衰,法方明晰,疗效显著,颇有心得。

例七证属心阳不振,阳虚水逆,上凌心肺,肺气不宣,选用真武汤为主,佐以“开鬼门”法,亦即宣肺、透表,使肺气得宣,营卫因和,以求“上焦得通,戢然汗出”,重点在于治肺。

例八证属心肾阳虚,痰湿阻滞,治以温阳利水,亦即“洁净府”法,旨在行水 利尿,使之水行肿消,重点在于治肾,方用消水圣愈汤(桂枝汤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知母,亦可酌用防己等)。

例九证属心肾阳虚兼有血瘀,故用真武汤合“去菀陈坐”法。盖因日久为陈,淤积为菀,腐浊为坐,所谓“去菀陈坐”者,此处系指散瘕通络,活血化瘀之意。概言之,赵氏治疗心衰,即以真武汤强心扶阳为主,配合治水三法(即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坐),实属得其要领。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