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谈临证感悟--------辨脉论治痤疮的体会

2015-01-19  3309  来源:华夏中医论坛 

痤疮,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好发于发育期青年男女面部及胸背等处,有碍美容。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面鼻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痤疮的发生主要由肺经血热,上熏头面,肠胃湿热,蕴结肌肤,及外感风邪所致。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本病发于肝、肾者远较发于肺、胃者为多,同时体会到辨脉论治痤疮有着较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1 脉见大象,肾水不足
  
  这类患者,以青年男性为多。脉见大而虚弦,应指有力而缺少柔和、潜藏之象,尤以尺脉虚大不藏为明显,可伴见数或不数。见此脉象,可从肾水不足论治。即使见大便干结,也不宜用清泻肺胃之法。肾水不足为病变根本,诸“火热”之征皆因相火上炎所致。治以滋肾水、清相火为大法,方取知柏地黄汤、滋水清肝饮、封髓丹灵活化裁。砂仁用量不宜大。
  
  病例:王某,男,19岁,1998年7月4日初诊。面部痤疮半年余,散布面颊、前额。体瘦身热,口干喜饮,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白,脉见虚大而弦。诊为肾水不足,相火上炎。治以滋养肾水、清泻相火为法。处方: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9g,牡丹皮12g,泽泻15g,知母12g,黄柏9g,栀子12g,砂仁(后下)1g。每日1剂,水煎服。
  
  上方服6剂,痤疮消退明显,改生地黄为生地黄、熟地黄各12g,加赤芍12g,生牡蛎24g(先煎),继服6剂,痤疮全部消退。
  
  2 脉见弦象,肝经郁热
  
  这类患者,以青年女性为多。脉见沉弦或弦细,多兼数象。患者可伴见月经不调,或痛经。见此脉象,可从肝经郁热论治。此因肝经气血郁滞,血热上壅头面而发痤疮。治以疏肝解郁、凉血清热为法,方选丹栀逍遥散化裁。牡丹皮、栀子用量宜适当大些。
  
  病例:杜某,女,17岁,1998年3月12日初诊。面部痤疮1年余,此起彼伏,两颊明显,尤其在月经来前发生较多。自14岁初潮,月经不规律,经来前少腹胀痛,烦热,乳胀结块,大便干结。舌质红、边缘有齿印、苔薄色黄白,脉见弦细数。证属肝郁血热,治以疏肝解郁,凉血清热。处方:柴胡12g,当归12g,白芍12g,茯苓12g,白术10g,薄荷(后下)6g,牡丹皮20g,栀子15g,香附12g,夏枯草15g,白蒺藜20g,生甘草9g。每日1剂,水煎服。
  
  上方服6剂,痤疮明显消退。共服18剂,痤疮完全消退。月经来潮,无明显不适。
  
  3 脉见洪象,肺胃郁热
  
  这类患者,青年男女俱可见,也可见于部分中年男子。脉见沉洪或洪大,或洪数。多伴口干气热,多饮便干。见此脉象,可从肺胃郁热论治。此因胃肠腑气不降,肺胃郁热上熏头面,或兼外感风邪所致。治宜清泻肺胃。有腑实者皆当通腑,使上壅之热下彻。方可选枇杷清肺饮、茵陈蒿汤灵活化裁。体质壮实内外热实者,也可用防风通圣散化裁。
  
  病例:赵某,男,34岁,1998年10月12日初诊。患痤疮2月余,满布面额、前胸、后背,酒后受风而发。体壮,气粗,面赤,便干。舌质红、苔腻色黄白,脉现洪数。证属肺胃郁热,腑气不降。治以清泻肺胃,通腑泻热。处方:黄芩12g,黄连6g,栀子12g,生大黄(后下)9g,枇杷叶12g,桑白皮12g,牡丹皮12g,泽泻15g,赤芍15g,浙贝母12g,白花蛇舌草20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上方服3剂,便干缓解,改生大黄不后下,加茯苓12g,继服。共服15剂,痤疮全部消退。
  
  4 结语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生与体内内分泌变化,雄性激素分泌增多,刺激皮脂腺增生肥大,皮脂腺分泌增加有关,这与中医从肝肾相火论治是相一致的。这类患者有时与肺胃郁热型患者从症状上不易辨别,有时从清泄肺胃论治也可见效,但终属治不对证,易戕生机。从脉辨治,较易掌握,也符合临床实践。如痤疮日久,皮损以结节、囊肿为主,甚至有瘢痕形成,此属痰瘀互结。治宜活血化瘀,祛痰散结,选方可参考血府逐瘀汤(当归、牛膝、红花、生地黄、桃仁、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合消瘰丸(玄参、煅牡蛎、浙贝母)化裁。但临床也应注意全身辨证。如脉见上述脉象,宜以上述论治为主,方中加用活血化痰散结药,效果始佳。
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