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简介

2014-11-21  4792  来源:网络 

我国灸法种类很多,但总的来说可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大类。

一、艾灸法

艾灸法,它是以艾叶制成艾绒作为灸材的一种施灸方法。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临床上应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本法。

艾灸法分艾炷灸和艾条灸。艾炷灸又有着肤灸(直接灸)、隔物灸(间接灸)之分;艾条灸则有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及按压灸、隔物悬灸等不同种类,其治疗作用各有特点。由于“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名医别录》),作为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理气祛寒,回阳救逆等作用,制成艾绒后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因此,艾灸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艾叶,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的干燥叶。又称冰台、医草、灸草、家艾、甜艾等。艾名的来源,《本草纲目》载为:“此草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 ,而名‘艾’”。“冰台”一名来自“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博物志》),医草(《名医别录》)和灸草(《埤雅》),均因医家用其灸治疾病而得名。我国各地均产,故还常根据其产地定名,如河北产者称北艾,浙江四明产者称海艾,湖北蕲州产者称蕲艾。

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诗经·王风》:“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屈原名篇《离骚》中写道:“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表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这种应用,当以药用为主,这可从其他的一些典籍中可得到印证,如《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之说。

而将艾灸作为一种具体治疗方法并记载于医学典籍上,则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内载二个用艾治病的处方,其中一方即为以艾叶作直接灸疗,治疗男子肠疝:“秃贵()  :取  垢,以艾裹,以灸颓者中颠,令烂而已”。意为取粗麻的碎末裹在干燥的艾叶里,在颓疝患者的头顶正中部灸治,直至局部皮肤烧灼溃烂为止。稍后的《灵枢》一书中,提到的灸疗也是以艾叶作材料的,并有“其治以针艾”之说,已将“艾”作为“灸”的代名词了。历代医籍虽也曾记载其他灸材,但均无艾应用的广泛和历史之久远。艾叶作为药物记录,以梁·陶弘景《名医别录》最早,对其药性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宋·苏颂《图经本草》是最早对艾叶生药学内容有较完整记载的专著,云:“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明代李时珍则十分推崇用蕲艾施灸,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日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

施灸用的艾,首先要求采嫩的艾叶,以春季采集为佳,且放置的时间要久。故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说:“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经陈久者方可用”。唐时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十七》则认为:“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肤”。其次,艾绒制作时,要去除杂质和灰尘,艾绒要捣得烂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叙述颇详:“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古人的这些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现代,对艾叶的应用研究更趋深入。在品种方面,发现全国各地除了正品艾叶(A.argyi)为主要使用品种以外,还有不少地区将艾蒿(A.lavandulaefolia DC.)、魁蒿(A.princeps Pamp.)作为艾叶使用。据统计目前国内艾的品种达20余种之多。前3种因历史的原因,可视作艾叶的代用品,其余20多种则应视为艾叶的混伪品而予以区别。在艾叶的品质方面,大量的研究表明,蕲艾在挥发油及微量元素含量、燃烧放热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地区所产艾叶。在艾叶采收期研究中,以艾叶的挥发油的醇浸出物含量以各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多少为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艾叶的采收期以端午节前后(5~6月份)最为适宜。在每天的采集中又以中午采收的挥发油含量最高。

由于艾叶具有:取材方便,价格低廉;艾绒便于制作成各种形状的艾炷、艾条;艾易于点燃,燃烧时热力温和持久,能窜穿皮肤,直达深部等优点,所以应用至今,久盛不衰。

二、非艾灸法

非艾灸法是指不是以艾绒作为剌激源的灸法,是我国丰富多采的灸法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艾灸法又因其剌激源的不同而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温热作为剌激源的热灸法;一类是在常温下以某些对皮肤有一定剌激作用的物质进行灸治的冷灸法,也称为天灸法,现代亦称为;发泡或引泡疗法;另一类则是以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的剌激物作用于穴区达到灸治目的的冰冻灸法。

非艾灸法,尤其是热灸法和冷灸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晋代《肘后备急方》中就载有用蜡灸法治狂犬咬伤,方法是“火灸蜡以灌疮中”。唐•《千金翼方》治疗疔疮以竹茹为热源:“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壮。”在宋代的《针灸资生经》中更对冷热两类灸法均作明确记述。如热灸法,就提到用干燥的鼠粪燃着施灸:“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壮效也。”另如冷灸法:“乡居人以旱莲草捣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二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到明代,非艾热灸法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类似艾条灸的桑枝灸、桃枝灸等,如李梴的《医学入门》:“桑枝燃着,吹息火焰,以火头灸患处。”而桃枝灸则更类似雷火针法:“取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大,长五六寸,平之。用时,以棉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本草纲目》)。除此之外,明清时期还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非艾灸法,诸如灯火灸、神灯照法、药锭灸法、药捻灸法以及水灸等法。非艾灸法在现代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方面是对传统方法的扬弃,即将一些已不适应现代临床的灸法如桑枝灸、桃枝灸及鼠粪灸等淘汰出局,而对一些确有价值的灸法予以挖掘、完善、推广、提高,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灸法如壮族药线灸,更得以继承发扬。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参与,出现了大量新的非艾灸法。这些,我们都将在以下章节中分别予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