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48阵发性房颤病案

2014-12-17  1578  来源:张云鹏内科经验集 

章节 48 阵发性房颤病案

阵发性房颤病案
陈某,男,58岁,门诊015427。
2001年7月18日初诊。
主诉:心悸头晕反复9年,加重1个月。
病史:阵发性房颤经常发生已达9年,曾因脑梗死二次住院治疗,现无肢体活动障碍。近2年来,一直服中药,未获好转。刻诊:心悸,胸闷不适,精神疲乏,步行时头晕,夜寐多梦易醒,神情焦虑,1个月来房颤几乎每天发作,经查无明显器质性疾病。
舌诊: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象:脉细促。
检查:心电图:心房颤动。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
中医诊断:心悸。
辨证分析:气阴两虚,阴不抱阳,心失所养,瘀血内留。
治疗原则:益气养阴,滋阴敛阳,养心安神,活血通络。
处方用药: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龟甲10g、灵磁石15g(先煎)、莲心6g、连翘15g、茯神30g、丹参15g、郁金10g、川芎6g、地龙15g、葛根20g、天麻10g。每日1剂。
随访:7月25日二诊,药后1周,房颤发作仅1次,持续3天,较前改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促,遂于原方龟甲改为15g,每日l剂。
8月1日三诊,本周房颤发作2次,发作时头晕胸闷心悸,发作后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促。7月18日原方加白檀香5g、龟甲改为15g、灵磁石改为30g,加强滋阴重镇调理气机之力,每日1剂。
其后,每周房颤发作1次,平时偶有早搏,头晕心悸明显改善,夜寐尚有梦忧,纳谷正常,神情较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偶见促象,亦为改善。8月22日处方如下:太子参30g、麦冬20g、五昧子10g、龟甲20g、灵磁石30g、莲心6g、茯神30g、丹参15g、郁金10g、川芎6g、地龙15g、葛根20g、天麻10g、白檀香5g。每日1剂。9月19日病情稳定,本周发作1次房颤,程度较前减轻,舌脉同前,于8月22日方加青龙齿30g,每日l剂,连续服药。10月17日复诊,本周未发房颤,唯有早搏2次,头不昏,胸不闷,无心悸,舌质淡,红色减退,苔薄白,脉细稍弦,未见促象,心电图无心房颤动,再予原法巩固。患者心情喜悦。追踪观察3个月,未发房颤。
按:心律失常,在脉象上反映为脉律紊乱,也可称为“不整脉”,从脉学角度,一般可将结脉、代脉、促脉、散脉、雀啄脉、屋漏脉,归纳为“不整脉”,但也有学者,将“涩”脉列为“不整脉”。本案脉细促,促是形容短与速,如趋而蹶的状态。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徐疾不常。促脉的速率如“数脉”,但脉搏跳动时有间歇,这与数脉不同;促脉的间歇无一定规律,与代脉的间歇有常数,也有异;促脉与结脉相似,但促脉是数而中止,止无定数,结脉是缓而中止,止无定数,促与结的鉴别,在于数与缓之别。促脉的形成,或因气滞,或因血瘀,或因食滞,或外因六淫,或内因七情。脏气乖违者,十之六七,真气衰惫者,十之二三。一般而言,促脉为阳盛邪实之象,而本案脉细而促,乃为虚实交错。虚者,气阴两虚,阴不抱阳,虚阳上僭,心失所养;实者,气机不畅,瘀血内留。方用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宁心,龟甲滋阴潜阳、补心,灵磁石重镇去怯宁心,连翘、莲心清心安神,天麻、茯神平肝解郁安神,丹参、郁金、川芎、葛根、地龙活血养血解瘀通络,诸药合奏补中有通,通中有补之功,而脉促得平。"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