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十四左腹部肿瘤

2015-01-16  3259  来源:《吕英医案》 

病例十四 左腹部肿瘤

女 29岁 未婚

这是病人发给我的治病资料:接手李可老中医的患者。

长期以来主要症状有:

1. 长期便秘。服用李老的药后多数时候每天有大便,量尚可。但停药后回复秘结、量极少。

2. 白带偏多,长期有点粘稠,色略黄。2006年7月初十分劳累,那时开始,明显增多,色黄、粘稠,气味酸。一天有时可流满两整张护垫。

3. 01年内科门诊发现左下腹有一硬块,后多次B超检查均正常。但该部位时有隐痛,偶尔刺痛。快步走时常常感觉有硬物在该处作痛。05年2月,CT照出在“膀胱、子宫左上方位置见一椭圆形实性密度肿块影,大小约为5.1cm×4.3cm,CT值约为50Hu,肿块边缘清,与子宫分界不清,内部密度均匀,未见低密度坏死灶及钙化灶,膀胱稍受压移位,直肠形态正常,未见占位。”后再经多次B超检查均正常。

4. 长期畏寒怕风,尤其腰、膝、脚。极易感冒,常常有痰。月经前膝、髋关节及小腿易酸痛。

5. 时有腰痛,左肾部位摸之较冷,有时冷痛。

6. 中后部舌苔长期剥苔。

7. 眼常干涩,偶有目痛。有砂眼。常有色黄、粘稠的眼睛分泌物,早起后尤多。

8. 休息不好时,膻中处易痛。

9. 昏沉、易疲劳,睡时不易醒,但梦较多。

10. 出汗少,尤其是下半身。

11. 易口干,特别是早晨起床时。

12. 有时尿频。尿频发生时常常是在未时,或疲劳时。

13. 月经一般都是26天一个周期,每次都要7天才完全干净。

病史:上小学前曾患慢性肾炎。上学后的尿常规检查均正常。

生活史:初中时常冬泳。学生时代经常熬夜,运动较多。

现在情况:休息较晚(子时)、不运动、不吃生冷和刺激性食品、怕酸。

2006-7-21李老诊:寒凝三阴,气血阻滞,少腹左侧徵块八个月。舌中剥、脉细数,按之散。

制附片45g (每日加10g,至服后半小时内全身发热、唇舌微麻为度)

干姜、红参须、白术各90g,灸甘草120g、赤石脂 30g、紫油桂12g研服、车前子10g(包)、麻黄10g、辽细辛45g、吴茱萸30g、生姜45g、葱白4寸、大枣30枚。

加水6斤,文火煮成1斤,3次分服。每日一剂,服至处暑止。

服药后情况:

8月5日开始服药。服药2日后,大便极好,多、软硬适中。出汗比以前多,怕热,不太怕风。但上午会有清涕、痰。

服至第5日(附子85g)后,上半身开始发痒。至第8日(附子115g)后,手臂、脖子等处出荨麻疹,极痒,又在大汗后受风感冒。因联系不到李老,改服另一医生所开之清热袪风之药,一周后荨麻疹基本退尽。

8月23日,向李老说明情况后,李老认为:出疹是好事,若能忍耐则对病极有好处。嘱在原方中加蝉退30g,熟附子按115g服十日。

服药时基本上每天早晨均有大便,量中等,偏硬。有浓黄痰。四剂后上半身、手臂处起一些小红疙瘩,有点痒但不严重。左下腹肿块似较大、硬、拒按。怕风怕冷,头晕易累。每到子时就感冒,平时无事。

9月2日,李老嘱原方再服十剂。十剂后无太多变化,后来一个多月联系不上。10月中旬嘱到吕英医生处改方。

2006-10-19吕英医生:LMP29/9

症状:大便1~3/日,质干、结;白带量多、色黄,月经前,1天外院,怕冷怕风,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证型:厥阴沉寒。

处方:当归四逆加生姜黄酒汤。

当归45g、赤芍45g、桂枝45g、细辛45g、(后下15’??) 通草30g、灸甘草30g、大枣145g、吴萸30g、生姜75g、黄酒250g、熟附子120g、麻黄10。7剂。

用法:3000ml水文火煮至500ml分三次服,一日一剂。

按语:患者元阳未复,沉寒痼冷未化,故用久寒之方当归四逆吴萸生姜黄酒汤。

2006年10月30日服药后情况症状:

1. 服头两付药后仍无大便,第三付后开始有。每日一次,均为三、四颗较硬颗粒。第八付、第十付后有较多大便,有点不成形。

2. 服药期间感觉很虚弱,易头晕、无力。自行嚼服人参十克后稍有好转。(吕按:元气藏)

3. 服药后手、脚发麻、舌麻。

4. 舌苔中后部明显比其它地方少、薄。第五付后,舌苔右前部长一小血泡,刺破后未再长。第九付后,两侧舌苔减少。

5. 口很干。

6. 胃口不好,第四付后胃脘堵胀、痛,服最后三付药时尤甚。

7. 白带比前段时间略少,但仍多、黄、浓。

8. 第五付后开始起夜,一般为每晚一次,均在子时以后。

9. 整天都有痰,不多,色白,有时黄,味略咸。

10. 眼干痒。

11. 怕风怕冷、腰痛

12. LMP28/10,通畅,D1.2量如常,D3较前增多,色深红,血块少;根及根部双侧剥脱,脉左沉细右关寸稍疾。

证型:同上。

处方:熟附子150g、干姜90g、灸甘草120g、麻黄6g、细辛45g、 生牡蛎30g、 紫油桂3g(小米吞服)、补骨脂30g、菟丝子30g、山茱萸20g。7剂。

用法:每日1剂,加水2000ml一直文火煮取300ml分2次服。

按语:大便由干转稀日解一次及月经复常可知血中之冰已化为凉水,但元气藏而升发力不足,临床显现一派虚象,头晕,无力,腰痛,怕风怕冷,而且药后寒邪已由厥阴赶出,停留太、少二阴,故胃脘堵胀痛,起夜,白带减少。故用四逆麻细为主,继续扶正托邪。

2006.11.6吕英医生:

服药后情况症状:

1. 大便:除服后第一天无大便外,每天一次,不干结,但量少。

2. 小便:比平时稍多,服药后第三天开始起夜,除一次在一点多,其余都在寅时(3:30~3:50)

3. 胃口:服药后立即胃口大开、易饿。

4. 左下腹硬块痛得较频繁。

5. 经血前三天均多,至第五天渐少,七天干净。(吕按:七日一阳来复。)但第九天开始有一点浓黄白带。

6. 每天都有痰,色白,味略咸。

7. 精神比以前好,体力也较好。

8. 头仍有些晕、紧,可能受过风。

9. 气温较低时膝、髋关节处冷痛。(吕按:阳气下)

10. 右脚四、五趾间痒、痛,长泡,刺破挤出水后仍痛。(吕按:胆经寒邪)

11. 眼仍干涩,视物不清。(吕按:藏元气的表现)

12. 夜梦仍较多,易困。

13. 服后几付药时矢气频、臭。(吕按:排毒、寒二邪)

14. 口干。

舌苔渐满,胃气恢复,舌淡红,苔左侧白,双手三部脉稍疾。根气、神气、胃气均佳。

前方去山萸肉、肾二味,加红参15g,五灵脂15g,桂枝30g,泽泻15g,云苓15g。

处方:红参15g,五灵脂15g,桂枝30g,泽泻15g,茯苓15g,熟附子150g,干姜90g,炙甘草120g,麻黄6g,g,细辛45(后下15’???)生牡砺30g,紫油桂3g(小米吞服)。15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2000ml文火煎至300ml,分二次服(早、晚)。

按语:总的来说,此阶段患者元阳之气大复,邪去大半,此期关键要预防邪正相争时已成形的积的破裂,故须佐用化气利湿活血之品,非五苓散失笑散莫属。

30/11服药后情况:(21天,共服17剂,后几天每两天一剂)

1. 服药后白带马上变清,但每天早上仍会有一点稀粥状的。七付药后白带极少。

2. 大便变多。服第七付后腹胀,服第八付药后,凌晨三点多开始肠鸣、拉稀,甚臭。食物酸腐味亦从口中逆出。至七点多时,共拉近二十次,水状带渣,有时有不臭的气冲出。白天至晚上又拉近十次,舌苔中部大片剥落。困乏无力,胃口差。第二天上午再拉稀一次,但已非水状。左下腹时痛。

3. 第四付药后开始,偶尔打嗝。拉稀结束后不再打嗝。

4. 拉稀后第三天,舌苔全满。无大便。

5. 除拉稀时外,舌苔均满。

6. 檀中部位时常隐痛。

7. 易腰痛,左肾部位略冷。

8. 眼易干痒。

9. 11月22日子时来月经,与上一次间隔25天。第一天中午腰痛,热敷后好转。前三天量多,色深红。

10. 来月经后大便变湿软、臭,每次量少,但每天有几次。胃口一般。

11. 每天都有痰,但不算多。色白,偏浓。

舌淡红,苔略出,根部见一0.5cm×1cm剥脱,脉和缓

证型:凝结体内的寒毒,秽浊之邪在第八付药后尽从大便排出,白带复常,余症为留之邪,待正气渐旺,自然消除,宜缓治,嘱早晚服附子理??

每周服汤药一剂,四逆汤各120g、合麻黄20g、细辛60g。

2007年3月16日电话问及情况,全身已无不适,只是因工作太忙,未复CT,嘱烦将CT复查结果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