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皮肤痒痛案

2015-01-16  1444  来源:《冯世纶医案》 

季节性皮肤痒痛案

李某 女 40岁 中药师

2007年4月5日来诊。

反复面部搔痒5年,发作4天。每年到这个季节则作,刮风天更甚,皮肤每因搔痒而鲜红成片,干燥疼痛,曾被确诊为季节性皮炎。纳可,寐安,口中和,二便调。

舌体瘦,舌淡红苔薄白,脉不浮

辨证论治

《伤寒伦》第23条: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正与此病病机符合。

此为湿气郁于皮下不得解,微汗之,湿除则痒解。属太阳病,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 生姜12g 大枣4枚 荆芥10g 防风10g 白蒺藜12g 生龙牡各10g 炒槐花10g 生苡米30g 败酱萆30g 赤小豆15g 当归10g

三剂

嘱禁食羊肉、鱼虾、辣椒等辛辣炙热之品。

问:此例脉不浮,为何辨证属太阳病而用发汗法?

答: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因无汗则邪仍末尽去,而在表的津液己有所亏故脉必不浮。既不能单用麻黄汤大发汗以虚其表,单用桂枝汤解肌力量又不够,故用二方复合而小其剂。

问:痒不是属风吗?为何曰发汗除湿止痒?

答:这是经方体系的概念,取类比象曰“风”为《内经》体系的概念。邪气不得随汗而出则津液郁于肌表而为湿为饮为水,如麻黄汤证之体痛亦为体液充盈于人体体表,压迫肌肉、关节而成,肤痒亦属此类,仲景书中统称为“阳”,涵盖了津血、湿、饮、水、邪气等,这也是有别于内经体系的重要概念。

问:为何不直接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答: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来是个人经验积累及用药习惯,荆芥和防风辛温发汗有似麻黄,而有祛风止痒特长,故以之代麻黄,又加点生苡米、败酱草、 赤小豆、当归以养血以利湿;二来与经方在临床运用中遇到的阻力有关:经方每药少而力专,便宜、高效为其特色,但现在人们看惯了用大方,你药用得少,医院及药店都不满意,而且在患者需要代煎时每因量少被拒,只好加上点同类药起加强作用,特别是用点叶类药“以壮声势”,而且有时患者也嫌药太少、量太轻、价格太便宜而滋生不信任的念头,这也纯属无奈之举。

一剂便痒止,三剂后皮损消失,除口略干,余无不适。停药后半个月未见发作。

按:此例可使人加强对桂枝麻黄各半汤的认识,也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到经方体系有其自身独特的概念。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