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疽出阳

2015-01-16  1328  来源:《姚贞白医案》 

阴疽出阳

张××,女,四十二岁,农民。1970年秋。 初诊:右殷胫部疼痛,卧床已三、四月,难转侧,不能行立。余适因秋收义务劳动住其家,询之,家属告日:曾经送往昆市各医院诊查治疗,中、西、草药尽皆服用,并兼针灸、穴位注射及外科敷药,毫无效果。外科因诊断不明,拒绝手术,病遂拖延至今。饮食、体力日减。患部牵连腰部,天候阴雨,疼痛尤剧,呻吟不休。诊脉沉细而紧,舌淡苔白。触诊患部,一片冰凉,肌肉坚硬,无红肿、痈脓。患者二便尚通,经期不调,数月一行。面黄肌瘦,表情痛楚,颜容憔悴。

余思虑再三,认为:此属痹症。经云“风寒湿三邪杂至,合而为痹。”由于局部筋络兼有损伤,气血不通,与邪相结,日久不散,阳气虚弱,邪不得出,转为“阴疽”昆明俗呼“附骨疽”是也。症属难治,且有内陷之机,势不可延,当为速拟固气回阳、散寒活血之阳合汤加减,托毒外出。处方:

生麻黄9克熟地黄15克 京白芥子9克鹿角胶15克(烊化兑服)当归15克 上肉桂6克(兑服) 川芎6克 桑寄生15克 生甘草梢3克

二诊:余因秋收劳动完毕返昆,临行时嘱将上方多服数剂。一月后,患者家属用车推患者至医院复诊,言上方已服八剂,症情有所好转,患部冰凉转温,疼痛轻减,由人扶持已能站立,并可慢步行动。诊脉弦数有力,舌亦转红。饮食增加,心情喜悦。此属气血渐增,寒湿较化,筋络渐舒,症有由阴出阳之势。续宗原意,滋养气血,调和阴阳,舒筋活络,托毒散寒。处方:

生麻黄9克熟地黄15克北细辛3克桂枝木6克鹿角胶12克京白芥6克(冲) 当归15克川芎6克生口芪30克川附片18克(开水先煨透) 甘草3克

三诊:上方服六剂,已能单独柱杖慢步行走,并能蹲下、立起,食增眠安。患部转呈灼热,发红且肿,肿处有核桃大小一枚凸起,按之疼痛,牵及腰部亦痛。脉弦数,舌红润。此阴疽出阳之势明显,不足虑矣。续宜扶正除邪。处方:

生口芪30克 当归15克川芎6克川独活6克桑寄生15克吴白芷12克 北细辛3克 川附片18克(开水先煨透) 忍冬藤15克透骨草12克生甘草3克

四诊:上方连服十剂后,疼痛日减,能单独行走。但患部红肿日加,灼热愈甚。脉弦滑数,舌红、苔薄黄。食眠及二二便正常。此症已由阴出阳,化脓将溃,宜由外科诊治处理,因嘱服下方五剂后,可往外科手术。处方:

生口芪24克 全当归15克 川独活6克 桑寄生15克 吴白芷9克 忍冬藤12克 透骨草9克 生甘草3克

二、三月后,患者家属来告.经外科最后透视检查,确定为腿部脓肿,施行手术,过程良好。患者已能参加适当生产劳动。

[按]阳气虚弱,阴疽内陷,实堪深虑!治本“寒者热之”,“陷者举之”大法,投“阳和”配伍芪、附、归、芎等峻剂,鼓邪外出、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