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17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病案

2014-12-17  3245  来源:张云鹏内科经验集 

章节 17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病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病案
王某,男,67岁,门诊号38564。
1997年10月27日初诊。
主诉:右胁部作胀1月余。
病史:患乙肝史10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反复波动,近1月右胁部作胀,乏力,纳谷一般,大便日行1次,成形。
舌诊:舌质微红,苔白腻。
脉象:细弦。
实验室检查:97年10月7日查得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28IU/L(正常值<40I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21Iu/L(正常值0~35Iu/L),总胆红素25.5Umol/L(正常值18.Ola.m01/,L),直接胆红素7.5umol/L(正常值5.0umol/L)。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e抗体阳性,核心抗体阳性。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
中医诊断:肝疫。
辨证分析:疫毒内伏,肝胆热盛。
治疗原则:清解疫毒,凉肝利胆。
处方用药:丹参10g、郁金10g、白花蛇舌草30g、生黄芪15g、水牛角粉10g(包煎)、垂盆草30g、六月雪30g、陈皮6g、生大黄(后下)6g、虎杖30g、赤芍15g、莪术30g、胡黄连6g、生米仁30g、佩兰15g。每日1剂。
随访:1997年11月24日,服上药较好,故自行继服2周,现肝区无不适,乏力好转,大便日行1次。11月10日长海医院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降至正常,余项目检查均在正常范围。B超检查:肝光点分布欠均,血管纹理欠清,胆脾无明显异常。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弦。守原意。于10月27日方去垂盆草,胡黄连。
1997年12月29日,患者病情继续改善,精神大振,大便日1次,12月10日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复查:肝功能正常。
按:乙型病毒性肝炎,系疫毒内伏,肝气郁结,肝络痹阻所致。急性活动期则表现为邪热鸱张,肝经有热,胆失疏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升高,舌质红脉弦等,此时治宜清解疫毒,凉肝利胆为先,挫其邪势,五脏乃安,待邪热平息,再逐步转向调控免疫,提高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