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16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病案

2014-12-17  3123  来源:张云鹏内科经验集 

章节 16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病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病案
任某,女,25岁,门诊号9403164。
1995年5月17日初诊。
主诉:右胁疼痛,精神疲乏8个月。
病史:自去年9月患急性乙型传染性肝炎后,肝功能经常反复。现肝区疼痛,精神疲乏,腰酸,面部热疮不痒,大便不畅3—7日一次,小溲黄赤。
舌诊:舌质尖红,苔薄白。
脉象:细弦。
检查:肝区有轻度压痛,脾肋下未及。
B超检查:无异常发现。
实验室检查:1995年3月17日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1995年5月15日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88IU/L(正常值40I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50IU/L(正常值34IU/L),总蛋白83g/L,白蛋白46g,/L,球蛋白37g/L(正常值30g/L)。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
中医诊断:肝疫;胁痛。
辨证分析:疫毒内伏,厥阴与阳明同病,肝失疏泄。
治疗原则:清解疫毒,通腑攻下,疏理肝络。
处方用药:水牛角粉10g(包煎)、青黛10g(包煎)、垂盆草30g、六月雪30g、虎杖30g、龙胆草10g、生大黄10g(后下)、枳壳15g、败酱草30g、生米仁30g、赤芍15g、丹参15g、郁金15go每日l剂。
随访:1995年5月31日复诊,药后大便得通,每天1次,小便色黄转清,肝区疼痛减轻,面部热疮依然,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弦,治从原法,生大黄改为15g(后下),加生地15g,以清血分之热。继续服药,肝区不痛。6月14日化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2I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7Iu/L,球蛋白30g/‘L,其后追访1年,依然正常。
按:病毒性肝炎活动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大多为疫毒内伏,湿热壅滞,肝失疏泄,如大便不畅,阳明腑气不通,则邪无出路,疫毒愈伏,湿热更盛,形成恶性循环,治以解毒与攻下并进,理气与活血同用。攻下一法,在此具有截断、清除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