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人群定期心脏监测或防猝死

2014-12-16  3315  来源:家庭医生报 

医学上把事先未能预测的突然死亡现象称为“猝死”。据分析,引起猝死的原因主要来自心脏,尤其是严重的心律紊乱,可在短时间内导致大脑缺血。

那么,为什么不能及早发现这类患者而采取预防措施呢?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患者平素并无任何明显不适,或者只有发作性的头晕、心慌、胸闷、气短等表现,但往往到医院做常规检查时(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却未能发现异常,因而医生不能做出针对性的治疗,以致贻误了病情。

如何发现这类潜伏着危险呢?目前通过随身携带式的连续心电监测装置,或可将部分患者“挖掘”出来,并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措施,防止猝死的发生。

曾有人为数百人做了连续心电监测,大多数高危病人得到了明确诊断,对其中部分患者采取了包括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等各种治疗措施。下面是其中的几个典型例子。

例1,男性,56岁。入院前的一个月内,多次发生头晕,但赴医院检查,心电图在正常范围内,其余多种检查也未发现异常。医生建议病人佩带连续心电图监护器,结果发现病人在夜间睡眠中,多次出现长时间的心脏停跳现象。证实患者头晕是由于心脏停跳引起,如心脏停跳时间过长(超过3秒钟以上),即有可能导致病人发生猝死。为此,建议病人安装了人工心脏起搏器后,未再发生头晕等不适。

例2,男性,61岁。自觉发作性心慌、头晕、胸闷,曾按冠心病服药治疗,效果不佳。多次心电图检查,除表现心肌轻度缺血外,未见其他异常。后经24小时连续心电监测,发现患者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室颤而引起死亡),明确了患者发作性头晕、心慌来自于心脏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由于它是阵发性的,所以偶尔做心电图检查是难以发现的。通过给予病人预防性用药,病人症状得以明显改善。

例3,女性,48岁。发作性出现胸闷、憋气、过后如常人。几次去医院检查,均为正常。医生提议进行连续心电监测,结果发现病人在监测当日下午2时(连续心电监测器本身可记录时间)心肌有明显的缺血表现。询问病人得知,当时有胸闷发生。证实了病人在劳累、情绪激动时心脏有供血不足的现象,通过药物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由上可见,对于高危(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栓异常等病)或者显现蛛丝马迹不适的中老年人,通过心脏监测可能发现潜在的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