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4先治其实后治其虚

2014-12-17  1494  来源:张云鹏内科经验集 

章节 4 先治其实后治其虚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各自不同的功能在生理上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如一旦外感六淫之邪,上受时行疫疠,或内伤七情郁结或气化功能障碍,产牛痰、饮、水、湿、浊、瘀等病理产物(也可称为内毒之邪),导致脏腑、三焦、气血、经络功能失调,则疾病应变而生。疾病是逐渐向愈,还是日趋严重,取决于医者是否洞察人体的邪正变化态势,正确掌握驱邪与扶正的关系。
余认为:“邪去则正乃安”。驱邪者如解表、清暑、清热、解毒、化湿、辟秽、清气、凉血、祛痰、化饮、攻下通腑、活血化瘀等法。非常赞同张从正在《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中“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无积无邪之人,始可议补”之说,以及在《儒门事亲.凡在下者皆可下式》中特别提出:“陈莝去而肠胃洁,瘕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的观点。如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急,来势凶,有强烈的传染性,是感受时行疫疠之邪,具有外感热病中瘟疫病的特征。肝胆湿热、热毒内盛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机,因此治疗着眼于消除疫毒、疏理肝胆。急性期以祛邪泄热为主,稳定期以调整机体为主。祛邪不要太猛,扶正不宜蛮补,理气防止过分香燥,疏肝注意耗伤阴液。用上述方法治疗甲型病毒性肝炎240例,临床治愈率达96.7%。乙型肝炎余亦主张解毒驱邪为先,对脂肪性肝炎提出从毒论治为兵要。对肝脏疾病,凡临床具有血热征象者,不论乙肝病毒DNA阳性、病毒复制,还是肝昏迷、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癌均可用犀角地黄汤辨证应用。
余对攻下法临床应用略有经验,归纳有清热攻下法、开窍攻下法、理气攻下法、活血攻下法、凉血攻下法、化痰攻下法、逐水攻下法、解毒攻下法、泻肺攻下法、利胆攻下法、温阳攻下法等十一法。
大凡温病、温疫多为时行疫毒、温热、湿浊,或痰瘀互阻,或脏腑壅塞,先期亟予驱邪,遵循吴又可“急症急攻”的主张,大胆地采取“数日之法,一日行之”的紧急措施。吴又可在《温疫论.注意逐邪易拘结粪》中说:“客邪贵乎早逐”,“早拔去病根为要耳”,确是经验之谈。清.徐玉台在《医学举要.治法合论》中说:“治实证者,当直去其邪,邪去则身安”。亦有见地。
“驱邪为先”、“先治其实”,并不意味着不要扶正。如治一位肺炎患者,先予麻杏石甘汤治疗,患者服药后症状有好转,但发现患者面色苍白,汗出较多,脉细无力,表现为阳气不足。余认为:此患者有邪实的一面,但不能忽视阳气虚的另一面。故采用麻杏石甘汤中加入附子治疗,果然药到病除。
又如,肝硬化后期,可出现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症、腹水,以及多系统受累的各种表现。此系邪毒久恋,痞塞中焦,脾不运化,肝失疏泄,气郁血凝,肝络痹阻,脾肾两虚,三焦壅塞,气化失司,水湿内停所致。是虚实夹杂、寒热交错的复杂重证。治疗采用攻法与补法相结合,内服与外治相结合。内服汤剂重在辨证施治,调节整体,提高免疫功能。外治敷剂重在消痞逐水,利于药物吸收,直达病所,疏通经络,改善门静脉血流。病至肝硬化腹水阶段,已是邪既实而正已虚,攻逐腹水,虽可缓一时之急,但毕竟是权宜之计,临证要根据患者的寒、热、虚、实、气滞、血瘀、兼湿、夹痰、脏腑虚损的不同,结合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具体情况分期治疗。初期治以疏利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消痞散结;病至中期治以健脾益气、化湿利水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病至后期,急拟宽中行气,峻下逐水为主,佐以补肾活血逐瘀。分清主次先后,何时可攻,何时则补,做到攻补有序。临床观察87例获得良好效果,其中41例腹水患者,有22例B超证实腹水消失,有67%患者肝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总之,洞察邪正态势是要者,果断攻补有序是良策。
余在逾半个世纪的临床实践中,比较推崇“祛邪为本”、“邪去则正乃安”、“祛邪即是扶正”。这充分反映了治病如用兵,主动出击,掌握有利时机,进退有节,积极进取的战术决策。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