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 学拳做人 武德为先

2014-12-17  1589  来源:网络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武术非常崇尚武德,而太极拳最讲武德。“没有大德,难得真传”,“有大德方有大成”,学拳先学做人,练拳必先修德。没有好的武德练不成好的武功,不修德,不学做人,不修炼自己的品行,练太极拳者难成大器。
      武之大者在于德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发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系中,以道德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华夏文明史,维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德”的要求十分严格,而且,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武德”在太极拳的传承发展中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 武德的形成和发展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为争夺生活资料而发生战争。在战争中,勇猛者、武功高强者会战胜弱者,由此形成了对“勇猛之士”的崇拜。从盘古开天地以来,许多神话人物被说成有奇特的“武功”。恩格斯说:“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古人在生产过程和战争实践中产生的理想化人物概念,就是古代特殊的宗教意识和原始道德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英雄”被进一步神话和崇拜,这种崇拜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样影响了传统文化及武术观念,并促进了中国传统武德的形成。
      武德的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进行,并与武术运动的发展相同步。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古代,人们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类自己的认识是直接感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认识事物的思维能力也不断发展。对于武术来讲,它开始只是一种技能,是一种生存的手段,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武术以一种新的姿态浸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武术可以健身、娱乐、育人、修炼品德等多项社会功能。到这个时候,人们通过社会实践,理性思维的内涵也逐渐扩大,这种思维在武术家的头脑中经过反复地认识过程,就形成了武术的意识形态——武术思想和武德观念。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十分浓厚,在西周的封建制社会中,“敬天保民”、“尊祖敬祖”、“孝道”是最高的“道德”观念,后来被儒家继承发展成德治主义思想。而最初的中国武术意识形态,也是在这种“道德”观念中形成的。
      二、传统武德的内涵不断丰富
      从中国传统武德形成的脉络来看,春秋时期,以“仁、礼、勇”为优良的道德内容。其中“勇”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这不仅代表当时的一种道德精神的提倡,也表明对武勇精神与武术技艺的赞赏。在古代,“勇”是一种品德观念,而且把“勇”和“义、仁”结合起来,把“义”和“勇”相联系作为武德的标准。同时,还要求行武之人要“仁”,要慈悲为怀,要有“止戈为武”的气度与心胸。韩非子在论“勇”时说:“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由此可见,在古人看来,“德与力”缺一不可,习武之人必须养德,必须把“力”与“德”结合起来,才能治国,才能使“勇”者成为真正的“名高之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规范着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就是以“仁、义、礼、智、信、勇”为核心内容。而传统的武德思想由传统道德思想引申出来,形成了“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技德艺统一”的丰富内容。
 
  • 关联搜索